哈囉哈囉哈囉哈囉

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

*海女不在海裡




海女傳奇 流傳四千年

 四千多年前,當三重縣伊勢神宮的祭祀大典出現由海女所獻出的海鮮貢品時,海女的存在就得到證實。

 進一步根據考古遺跡和記錄研究,海女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第四世紀,存在目的是為了採珠,其次才為了尋捕海底食物,如牡蠣、鮑魚等珍貴貝類,雖然也有少數男性從事這項職業,不過仍以女性居多。

 三重縣伊勢志摩靠海為生的家庭,經濟來源多仰賴丈夫出海捕魚、妻子潛水採貝,為什麼由女人擔任潛水的角色?古時流傳的說法是,女人的脂肪較男人豐厚,在沒有專業潛水衣可以保溫的年代,想要長時間潛水並且抵禦大海的溫度者,唯有女人。

 海女是終身職業,從小女孩開始的十一、十二歲就要開始接受訓練,到了三十至四十歲,無論體力或技術皆達巔峰,然後,一直做到六十五歲才能退休,目前最高年齡的海女已經八十多歲,聽說偶爾興起還會「下海」一番。

 因為這碗飯實在太難捧了,日本的海女人數已在逐漸銳減中,以海女數量極多的伊勢志摩來說,現存海女約一千六百人,比起十年前少了五百人,二十出頭的年輕海女更是少見,因為價值觀的改變,越來越少人願意從事這辛苦危險的工作。

 當老海女走了,而新生代海女不再出現時,這個數千年前就開始的傳奇,恐將成為神話。


比較適合遊客自己下去玩的潮間帶:

澎南區在鐵線井垵一帶的海域
以及前寮海域
馬公市郊的西衛潮間帶
白沙鄉水族館的岐頭潮間帶
這些地方都很安全也有平坦的潮間帶。

讓遊客自己下去抓抓螃蟹螺貝,要穿著防滑及防割傷的鞋子比較理想!
膠鞋是澎湖人上潮間帶的必備,遊客可能不會特別準備。
可以穿防滑的涼鞋,不要穿夾趾的藍白脫,容易跌倒。
另外如果是下午四點以前去潮間帶,
則一定要防曬、攜帶飲水;因為你們只是下潮間帶玩玩
不是真的去撿大量螺貝,所以就不用準備什麼工具了。
上面提的幾處海域是生態真的很豐富的潮間帶。

如果遊客比較常去又安全的潮間帶,就是奎壁山潮間帶囉!
那裡不但安全又很多遊客,可惜那裡的生態比較不豐富,以石頭跟珊瑚為主。
奎壁山主要豐富的生態潮間帶區會是在比較危險的奎壁山東北海域。
奎壁山當地的住民都去那邊撿拾螺貝,不過遊客只要在奎壁山沙灘區的潮間帶就可以了!

*挑螺仔及捕魚必備





很特別的挑螺仔。
有時候退潮時,就會看到海邊有很多人在撿潮間帶裡的東西。
而晚上退潮也還是會下去,就是所謂的"照海"(台語)。
是澎湖一個很特別的活動。


挑出螺仔肉並不需要太高深的技巧,卻是很消耗時間的工作。當年的教育很少聽到親子共享這樣的詞彙,也不太需要敦親睦鄰的教條宣導,門口板凳一擺,螺仔一放,就是與親子共享兼與左鄰右舍交流的時光,有時候是隔壁的阿嬤,有時候是同學玩伴,我們總會多帶著幾把板凳,等候他們的加入。挑螺仔肉的時候,先要用針把螺仔的蒂挑出,接著把針刺入露出的螺仔肉,接著轉動手腕,輕輕地一挑,螺仔肉就順勢離開他寄居的殼。挑出螺仔肉需要一點專注,大人總能邊聊天邊勤快地動著手中的針,這一點很多小孩是作不到的,每每在聊天的過程中扎到手指,接著就是引來一頓長輩的責罵與玩伴的嘻鬧。

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

*精緻曬法



為各位介紹小管跟魚的曬法及處理過程。

連小管跟魚都有這麼舒適的日光浴阿!
從頭到腳都曬的到唷!

小管鬚鬚這樣真可愛,如果在外面有風的話
不就很像通樑的樹根鬚鬚在那飄阿晃的!?

所以人要曬日光浴的話 要把頭髮全部一根根塞進網裡

*魚貨最多最新鮮的第三漁港



想要吃到最新鮮的魚,可要起一大清早來到我們的第三漁港!
還可以看到許多特別奇怪的魚。

景點簡介:
  清晨四點多,天尚未亮,但是車燈、船燈已經照亮了第三漁港魚市場,來到這裡,充斥著魚販的叫賣聲以及漁船所載的貨。這裡可說是馬公市一早最熱鬧的地方,買魚、賣魚或是看魚皆是在地生活的一種體會。

其他資訊 :
開放時間:清晨是交易買賣
門票收費:不需門票

交通資訊:
自行開車:沿新生路行駛
公車:搭乘馬公-國軍醫院路線,在新店路口下車或馬公-烏崁路線,在體育場站下車

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

*兇猛的魚v.s兇猛的人



這種魚叫錢鰻是很兇猛的~其實遇到時,能跑多快就跑吧!

錢鰻又稱薯鰻,學者稱為裸胸鯙,這種沒有草根性的怪字「鯙」,大概找不到人能夠正確的發音。

錢鰻是台語,早年本島岩石、珊瑚礁海岸的薯鰻是下雜魚,根本就沒人要。
錢鰻上鉤之後會扭轉曲捲身體,把釣魚線和長長的鰻魚身體纏成一糰,其牙齒銳利生性兇猛,稍不留神就被咬傷,釣友、漁夫都不喜愛這種魚。

型態特徵:
1.體呈圓柱狀,尾部側扁。
2.頭長。身被厚皮,且分泌有黏液,皮膚上的色素細胞多且密集。
體表無鱗。
3.口大;齒十分銳利,排列形式獨特;無舌。
4.後鼻孔為圓孔狀、管狀或短管狀。鰓裂孔狀;第四對鰓弓變粗特化,與位於食道上、下方的5.咽頭齒板相連,形成一輔助嚥食的骨質構造。
6.無胸鰭及腹鰭;背鰭基底起始於鰓孔前方;背鰭、臀鰭與尾鰭相連。
7.體色及斑點變化大,有單色、細點、圓點、不規則花紋及條紋等,是本科魚類分類時的重要依據。
8.棲所生態: 屬夜行性魚類,大部分種類白天躲在珊瑚礁穴或岩塊下,僅頭部露出洞口,尾部捲縮在洞內,張口呼吸時即顯露出其銳利之牙齒,少部分種類如管鼻鯙則生活在沙地海域。

它們屬於捕食者,多半夜間出外掠食其他魚類,利用其如刀片般有時又內彎的牙齒,配合本身體軀似蛇般有力的扭曲力,獵物一旦被咬著則難以脫身;有的種類則以底棲動物或甲殼類等為食。由於皮膚厚且有黏液保護,使得它們能在珊瑚礁縫及岩縫中穿梭而不受傷。有些鯙類具有性別兩色之現象,且伴隨有性轉變發生;有的種類先雌後雄 (protogynus),有的先雄後雌(protandry)。例如黑身管鼻鯙(Rhinomuraena quaesita)之幼魚為黑色,隨成長而變為艷藍色且帶有黃色鰭的雄魚,待完全變為黃色時,則已性轉變為雌魚。

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

*石滬跟潮間帶的介紹


我想那位漁夫杯杯應該絕得很煩
裡面還蠻特別的
尤其是潮間帶
到那邊的時候 大家拼命的再那邊踩
因為聽說踩了魚就會自己閃過或游開

結果都沒有 就看到一堆人在那邊拼命踩這樣


石滬是利用海水漲潮,魚兒順者潮水遊進石滬裡面來覓食,而石滬的滬房讓魚兒會一直迴游在裡面不會跑出去,等退潮慢慢退去之後,魚兒來不及逃出漁夫便石滬內灑網捕魚,

是一種原始、簡便的捕魚設施,但是目前澎湖的魚越來越少,所以相對的石滬的效益不彰,而且能夠維護的老師父也都離開人間了,目前只剩下七美雙心石滬有於有觀光效益,所以還有在維護,

但是還有部分破損,澎湖最新建的石滬是在烏崁的阿藝休閒中心裡面,有一個雙心石滬,在搭飛機到澎湖的時候,在飛機的左邊可以直接肉眼看到M,提供給你參考。


潮間帶指大潮平均高潮位至大潮平均低潮位間的區域。在潮間帶環境中,許多物理、化學因子的作用都同時發生,每個生物體皆被其他動、植物所包圍,彼此互相影響。潮間帶各個組成份子互相協調的結果,即產生生物群聚現象。



所謂生物群聚(Bioticcommunity),就是指生態系內生命的組合,亦即各種族群聚集生於某一特定區域或棲所內。相鄰的生物群聚有時界限分明,有時卻逐漸混合一起。一個生物群聚形成後,其所持續之時間長短不同;整個生物群聚的消滅多由地震、火山爆發等意外災難所致,群聚內部則因應自然環境的變動或組成份子的消長,而呈有規律或無規律的變化。

澎湖地區潮差約3公尺,因此潮間帶的寬廣會隨著各海濱地形的變化而有不同,如在桶盤其潮間帶極淺、在後寮則極寬廣。



2010.05.11

今天來到了生活博物館
要像大家來分段介紹自己有興趣的地方

來~由我們可愛的志竹阿姨先來帶領大家入關



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

貓嶼賞鳥

 望安島西南方約十六公里處的海上,有大小貓嶼,如二隻貓蹲伏在海上。島上每年夏天有數千隻海鳥棲息其間,因此貓嶼為我國第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,約有數十種候鳥在此棲息繁殖,大多是燕鷗類。玄燕鷗是此島數量最多的鳥類,其次為白眉燕鷗。

        每年夏天風平浪靜的季節,台灣各地的鳥友,均聞風而來。坐在船上欣賞鷗群翱翔於藍天的優雅神態,以及俯衝入海捕魚的矯健身姿。此一珍貴的自然生態資源我們應該好好保護。


  貓嶼的名稱自然就讓人聯想到島嶼的外型,遠眺大、小貓嶼就像兩隻貓兒伏在海平面 上,島上具有豐富多變的海蝕洞和海蝕平台等特殊景觀。大貓嶼海拔70公尺,是澎湖群島的最高點。而貓嶼是燕鷗重要的棲地與繁殖地之一,為了保護這個珍貴的 海鳥繁殖地,在民國80年(1991)將貓嶼列為海鳥保護區,非經許可是不能登島的,但可以乘船觀看特殊的地質景觀與海鳥。

 














玄燕鷗
 


 














白眉燕鷗